猶戴的前世與今生
文: @maxloi2h 設: @fujimountxssg 圖: 網圖

若以施某的標準來衡量,踏入2022年後的香港足球只發生了2件大事:一是港超再度因疫情而停擺;二是前香港球員戴偉浚終於正式轉投中国隊。香港於亞冠盃球會系數升上第三?Who Cares?

2017年,當時效力英甲貝利的戴偉浚接受香港01訪問時,指出自己「作為香港人當然想代表香港」,只是跟球會有約在身,球會不肯放人所以只好專心貝利的比賽。但在一年後獲港隊徵召時,戴偉浚卻報稱因傷退出大軍名單,及後又被發現於中国U21跟操。2020年有消息指戴偉浚已申請轉籍,期望代表中国上陣。再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。「理論」上,身份認同取決於個人的經歷與感受,轉籍與否亦全是個人選擇。只是「猶戴」分手分得太肉酸了,也難怪香港球迷會感到如此憤怒。

今天香港球迷對這個名字惡評如潮。筆者在此不多敍述,亦建議大家不必深究牠為何做出這個決定:子非魚,人是理解不了動物的想法。

但有趣的是,戴偉浚其實不是第一位代表中國的香港球員。回顧歷史,其實早在一個世紀之前,香港球員已經開始代表中國隊上陣。同樣都是代表中國隊(To be fair,其實前人是代表中華民國。),亦同樣「背棄」了香港隊,為何前人就不必背負污名,猶戴卻成為了過街老鼠?只能說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,即使做同樣的事都會有不同的結果。

香港原是足球帝國

香港是個有趣的地方:這個「遠東足球王國」有亞洲最古老的職業球會(港會成立於1886年);有亞洲最早成立的職業足球錦標賽(首屆香港足球挑戰盃於1895年展開,1895年更名為香港足球銀牌賽);更有一班只代表中國出賽的香港球員。所謂「借來的時間,借來的地方」,在大半個世紀前,也許根本沒有「香港人」這個在今天不證自明的概念。

其實,那些來自香港的球員一直都是兩個中國拉攏與統戰的對象。或者因為大家都是「血濃於水」的中國人,所以不用分得那麼細;也有可能他們只被當成「借來的球員。」

早期香港球員可以代表中華民國出戰國際賽事。著名香港球員如李惠堂與譚江柏等人,他們長期效力於香港聯賽球隊,同時亦代表中華民國國家隊。香港球員代表中華民國的先例始於1913年首屆遠東運動會。由此開始,具一線頂級實力的香港球員大多都選擇代表中華民國。後來至50年代,其餘實力平平的香港球員才會代表香港。何祥友是當中的例外,他是當時少數代表香港的一線球星。

情況到1950年代開始有所改變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,國民政府遷臺。在兩個中國之下,香港球員應該何去何從?事實上,即使國府遷臺後,香港球員依然「選擇」代表中華民國,並出席了三屆亞運會(1954冠軍、1958冠軍、1966小組賽出局)、三屆亞洲盃(1956外圍賽出局、1960季軍、1968殿軍)與一屆奧運會足球賽(1960小組賽出局)。參賽球員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,例如林尚義、張子岱、莫振華等人。由此看來,新中国成立後,香港球壇看似「馬照跑,舞照跳,球照踢。」

兩個中國左右為難

但這只是風暴前平靜。發生在1960年代的一連串事件,都象徵著香港球壇已漸漸被捲進更大的政治漩渦之中,「左右」着香港球壇。60年代中共開始「加大力度」展開對港球壇的統戰工作。以欠薪而聞名於今天球壇的愉園,正是當年中共的重點統戰對象。1960年愉園升上港甲,象徵住左派勢力開始在香港球壇插旗。

當時,中共對香港球壇最常用的統戰方法,就是「邀請」球員北上接受「愛国」教育。曾效力愉園的著名球員鍾楚維就指出,自己曾被球會安排到廣州學習「愛国主義」。除此之外,中共亦不時邀請球隊「回国訪問」,首支被中共邀請的香港球會就是化名成「同珍足球隊」的愉園。至於使用化名的原因則是避免打草驚蛇,皆因當時香港體育界被認定是「蔣匪」與「英帝」的勢力範圍。

「蔣匪」勢力早已滲透香港球壇。王志聖自1956年代起擔任香港足球總會主席,他對國民黨的友善態度,使得國府更容易徵召香港球員。同時,自1950年代開始,香港右派球會不時會訪問臺灣,部分球隊更曾獲蔣介石親自接見,如1953年訪臺的南華及傑志。60年代起,為了抵抗中共對香港球壇之的統戰活動,港臺球會的「交流」更見頻繁。

60年代中期,中共在港球壇勢力已成氣候,香港足球自然亦難逃成為政治鬥爭的戰場。1967年的六七暴動將香港分成對立的左右兩派:足總支持「平暴」,被左派人仕打成右派「英帝走狗」;左派球會愉園因此而退出甲組聯賽,左派媒體更大肆攻擊代表中華民國的香港球員。

親國的王志聖於1960年離開足總後,國府雖然仍可以徵召香港球員,但隨著左派勢力的崛起,國府在香港球壇漸變得寸步難行。60年代尾,足總更聯同左派球會阻撓香港球員代表中華民國。1966年,有16名香港球員入選中華民國亞運代表隊,時任香港足球總會主席傅利沙(Norman Fraser)拒絕放人,並指必定嚴懲違者。結果又引起了右派人仕不滿,右派報章又大肆攻擊足總。從1966年12月6日的《香港時報》(載於李峻嶸《足球王國: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》頁54)可以窺探當時情況,原來當時的「香港僑胞」會因香港球員未能「代表祖國」而不滿。

『香港僑胞五十年來出錢出力,倡導各項體育運動,訓練僑胞青年,目的就是希望有機會爭取代表祖國的權利,為自己祖國和香港僑胞爭光,這些匪徒在不擇手段下,偏然以「香港國」人自視,簡直不知羞恥!』

不知戴偉浚會否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呢?

最終,有13名香港球員無視禁令,《香港時報》稱之為「十三壯士」。這「十三壯士」便是最後一代代表中華民國的香港球員。1971年,中華民國同意不再徵召香港球員。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国取得原屬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。後來中華民國於1981年與國際足協達成協議,日後將以「中華臺北」名義亮相國際賽場。

自此,「香港中華民國國腳」與「中華民國隊」正式步進歷史。此後香港球員亦只能代表香港隊參賽,但這情況還會持續多久?雖至今(22/1/2022)仍未有香港球員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国上陣。但是先例已開,戴偉浚即將成為歷史第一人。若日後中国隊再跨境執法時,香港隊又如何自處?

P.S. 全文刊登於《港足吶喊》第十期,大家可以到ig bio進入第十期連結閱讀全文。
Back to Top